2024-06-01
心態決定你的高度!4個簡單的方式幫助從內在開始學習知足感恩!
嗨大家,我是北編!我要跟大家分享對「知足」這件事的小心得,希望這篇的軟性文章能夠讓你體會到知足所帶來的禮物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回首過去一年的變化,你是否也不禁感嘆,在這段時間裡經歷了哪些挑戰?創造了多少令人驕傲的成就?完成了幾項重要目標?實現了多少心願?這篇文章要與大家分享對知足的體悟。每一次的感嘆都是生活在我們心靈上留下痕跡,希望藉著秋收後撒下的小麥籽,讓我們保持堅韌的心期盼明年會發芽。而每個挑戰都是成長的契機,每滴淚水都化為前行的力量,督促著我們向前。藉著知足感恩,我們收穫的果實將會更加豐盛。
《道德經》中老子說:「知足常足,終身不辱。」就是說,人要有容易滿足的心,不要一昧所求、貪得無厭,一輩子就都不會被慾望所控制而辱沒自己。人一生有太多的慾望,太多的煩惱,若因為強烈的去追求,將會造成痛苦和不幸。以下北編整理了幾項從內在去做到改變,我們更會為自己而活。
💡比較心態是內心的淺意識
社會比較理論是心理學家在1954年提出的構思,指每個個體在缺乏客觀的情況下,以他人作為比較的尺度,來進行自我評價的行為。『對上評價』可以讓個人的視野更開闊,能力也更加成長;『對下評價』可以加深對自我的認同與自信心。然而,過度的比較心態,是強烈的競爭意識和優越感,已經超過自我的認知度,這會讓我們更容易對生活感到不滿足,進而影響到整體的狀態。
好比說,為了跟同儕比較居住的環境空間,平日工作外還得假日兼差才得以負擔得起房租,搞得身心俱疲,甚至連屬於自己的時間都拿來補眠,這樣自以為認定是過更好的生活品質,反而更犧牲本就擁有的一切。然而,比較心態的負面效果,必定會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
其實人們每天的思考就有12%都是和「比較」有關,不管對上或對下的比較,我們應將這些情緒以正向的方式接納它,更別忘了自己擁有哪些特點,事實上你認為最一般的事情卻在別人眼裡可能都是最羨慕的事情。
💡知足即是惜福,分享更有好報
日本有一項終身成就獎是頒給有貢獻的社會菁英,有一年,這個獎項卻出人意表頒給一位名叫清水龜之助的郵差。他的工作是十分平凡的送信給市民,但他從事這份工作25年來,從未請假、遲到、早退,經他手派遞的數億萬封郵件更是成功地送達至收件人手中,這持續向前的動力,就是因為他在工作中感到無窮的快樂和滿足感推動著他。
老一輩常說:「有福氣的人是因為心存感恩,懂得知足惜福。」當我們以感恩的心對待每一件事,盡心盡責,內心就會充滿美好,即使面對困難,我們的心境也會逐漸明朗起來。
其實,清水龜之助本是對郵差這份工作感到乏味,欲將最後一封信送達後就要提交辭呈,但也就是這一封信的收信人在收到信件時的感動,深刻地傳達給他,他不再覺得乏味與厭倦,更是深悟職業的意義。每日樂在工作的他,就是想著『若每一封信都能夠送達收信人的手中,一定會帶來莫大的安慰或喜悅。』他的成功不單是貢獻的精神,更是因為他工作中的笑容讓他獲得了回報,他的事蹟才會被眾人所知。
💡用真誠的心態學會『感恩』
BBC科學節目主持人邁克爾·莫斯利醫生在《就一件事》(Just One Thing)播客中提到,培養感恩的習慣不僅能增進個人感受,還有助於重新調整大腦思維,對身心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每日從三件事物回想感恩,不管是清晨的陽光很溫暖,還是感謝親人為你準備的美味早餐,這些方法都是從生活周遭開始感恩,漸漸的透過你帶出來的正面情緒也會同時感化著身旁的人。
克莉絲蒂娜·伯恩特被選為德國年度寫作記者,著有暢銷書《韌性》與《滿足》。在《滿足》一書中,她探討了「追求但不執著」的人生態度,強調面對真實自我時學會感恩的重要性,提醒自己:「『滿足』不在於擁有想要的,而在於感恩已擁有的」。
延伸閱讀:"Podcast"是什麼?用播客帶你聽見數位化的新趨勢,成功的背後都先以成長為重
💡改變就從行動做起
有些人若遭受否定或期望未如預期,容易產生負面情緒;然而,有些人即使面對逆境,也能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困難。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快樂就是不快樂,為何需要知足呢?
知足的意義在於,當我們珍惜所擁有的一切時,才能更確信自己的努力是能帶來快樂的。而透過積極的心態,我們以更好的方式追求目標,即使在面對失敗時,也能從中學會開放心胸。北編覺得,一個人的心態會影響到看法,看法就會影響到想法,想法就會應驗到說法上,傳遞他人時也就會影響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與形象。
💡從知足這件事開始建立好的習慣
透過知足這件事情,我們可以建立什麼樣的好習慣呢?跟著北編一起在這篇結束前來探討,其實有研究指出,人們在快樂時大腦會釋放大量的多巴胺(Dopamine)與催產素(Oxytocin),讓人擁有幸福的感受,更會讓我們有動力向前;而壓力解放時,腎上腺素與皮質醇的含量下降,就會使我們感到舒適和愉悅,這就像是一種化學的反應,它不是永久存在的,就算是突然中大獎的人,在經過一段時間平復後,心情也會歸於寧靜,我想最棒的心境從來都不是多雀躍,而是簡單到不行的平靜和安逸感。
(1)每日感恩三件事,關注周遭的美好事物
練習每日感恩三件小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從生活周遭開始,不管是感激的人、偶然獲得的機會,或是突然降臨的小確幸。當自己養成習慣後,感恩更是會從中發現原來自己擁有的生活盡是一切那麼簡單更是滿意。
(2)放下比較心態,跳脫勝負的枷鎖
我們其實總會以他人作為比較的尺度,藉由自覺高人一等而感到滿足,但當一再的比較別人的生活比你更好時,心中的幸福感就會很快的消失殆盡,因此進入無限循環,為了追求同樣的物質或慾望,使你個人感到痛苦又不快樂,請跳脫比較的思維看待自己的人生,真正的滿足來自於內心。
(3)掌握自己的人生主導權,做自己快樂的事情
發掘生命中讓自己感到真正快樂的事情,可以提高對生活的滿意度,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己可以滿足的事情或事物,更不會因為別人的價值觀,而改變了自己的物質。
希望大家都能釐清自己衷心感到快樂的事情,不為了獲得短暫的快樂,而做了失去理智的舉動。人生的主導權應該在自己身上,從生命中找到自己快樂的活動,這才是真正可以從生活中認識自己,也更會從小事情中滿足,獲得的快樂感才會越多也更長久。
(4)自我提問法,幫助更清晰的下決定
雖然說滿足從生活週遭開始,但物質和慾望往往都是從生活周遭開始,如果我們制定幾個提問,讓自己可能減少這些不必要的事物,或許更能從中看到我們所擁有的東西:
Q:我為什麼想要這個東西/做這件事?
Q:我是否真的需要?
Q:它具有價值意義嗎?
Q:做這件事,我需要付出什麼?
Q:達到目的時,對我會有什麼改變?
Q:我若後悔,這件事情有補救的機會嗎?
這些是一些比較基本的提問,你還可以再新增自己適合的方式或提問句。而研究證明,人的幸福感有75%是取決於生活中的小事,所謂真正的人生大事,卻對幸福感影響只有不到25%。所以越是努力至追求,體驗到的幸福感就會越少。
延伸閱讀:個人成長指南:後疫情世代,一人遊的崛起!你能夠挑戰獨自旅行嗎?
總結語
懂得知足的人從內心中獲得快樂,不埋怨過去與當下,也不貪戀過多的慾望。他們不為達到目標而犧牲穩定的生活。不必強迫自己立刻做出改變,從一些簡單的小事開始感恩。
一日復一日,大腦會進入感恩的思考迴路,你所看見的視野將會變得不同。世界上沒有對幸福的一個標準,《滿足》一書說:「擁有的多,不一定讓人快樂;擁有的少,不一定讓人貧乏。」我們不需要追求永遠幸福快樂,只有放下內心的思緒,懂得分享與感恩,在好事與壞事上,我們都能夠坦然面對,更從滿足感中獲得寧靜感,慢慢的就會發現其實這種感受,才是最棒的幸福。
今天分享的部落格就到這邊,期待下一次和閱讀的你再次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