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9
七件事了解「壯世代」新銀力:第二人生也是第二商機!
嗨大家,我是北編!今天想跟大家來聊「壯世代」帶來的趨勢。傳統上,我們以往都習慣用銀髮或樂齡來形容年長者,但這些詞彙其實帶有一定的色彩,相比之下,壯世代產生的字詞更加正面積極、更體現這個年齡群體的活力與財富,面對網路科技的蓬勃發展,壯世代不僅是社會中最有錢的族群之一,更也是最活耀的消費者。
隨著社會的變遷和消費觀念的轉變,壯世代的需求也越來越被受重視,許多企業紛紛重新思考商業模式,以滿足需求和創新。我們可以預期,未來的模式中,將會有更多的挑戰和發展。
💡壯世代是什麼?它的起源出自於何處?
過去總是用「銀髮」、「樂齡」等詞彙稱呼高齡者,但這些都是刻板印象,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吳春城提出的「壯世代」,更強調的是正面特質,以及運用這個世代的優勢為社會帶來改變。
壯世代(Strong Generation)是指台灣戰後嬰兒潮世代,從農業社會經歷到AI社會,年齡大約60歲以上的族群,由於現在醫療越來越發達,大家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和養生意識日漸成熟,60歲的人生反而活得更精采、更成功,同時也是台灣最有錢、最願意消費的族群,完全不輸給30-40歲的人,消費力甚至是他們的2倍之多。
💡2025年台灣將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
台灣最棘手的問題,就是高齡與少子化問題。內政部107年3月底宣布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而當時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14.05%,也就是說,七個人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然而才過完五年,國發會估計,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將超過20%,這表示每五個台灣人就有一位超過六十歲,以台灣2300萬人口來計算,就有將近500萬人超過60歲,在過去日本需要花11年,而台灣預計卻只花短短七年,就即將走入超高齡社會,這項分析結果確實值得大家來看見。
💡最有錢的世代,為何在消費市場備受歧視?
以財政部的財政登錄資料為基礎,估算土地、房屋、股票等個人財富,發現全台灣三分之二的總財富,都集中在50歲以上的中高年齡人中。他們不只賺得多,也很願意消費,而且有足夠的時間享樂、體驗人生。但反觀在目前行銷預算上,卻鮮少針對他們做廣告投放,也較少有客製化的服務體驗。
工研院估計台灣壯世代產業市場規模,將在2025年達到3兆600億元,這驚人的數字,不論對於什麼產業,都應該重新思考商業模式,避免對壯世代貼上不必要的負面標籤,畢竟,這群壯世代族群,很有可能改善整體的經濟環境,所以如果能提供更有「溫度」的消費體驗,或許能為企業帶來新的壯世代商機。
2022年消基會對「壯世代」進行問卷調查,發現高達八成受訪者在消費時曾覺得受到歧視,甚至被貼上與時尚流行絕緣、需要營養保健食品等標籤,而感受到不舒服的偏見。
💡改變傳統銀髮思想 看見隱藏的消費商機
我們一般都很討厭被別人冠上標籤,相對在產業上更不應一貫對生理年齡有「框架」的限制。每當執行產品研發與行銷策略時,適時探索「年齡定位」,思考如何讓消費者產生想要被滿足的情緒,進而達到消費動機,才是能夠突破銷售預期量的宗旨。流行趨勢的轉變下,消費主力逐漸轉移成高齡化,相較於年輕消費者,壯世代沒有受制於時間壓力與金錢餘裕的困擾,這真的很有可能會帶來新的趨勢和產業發展。
💡退休生活的新思維:提早規劃
過去常有人說,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辛苦,需要一個人照顧2位以上的長輩,但北編覺得從另外一方面來看,這些65歲退休的長輩們,在經濟、健康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是不是應該提早規劃退休後的人生呢? 成長歷程中,總是教育我們要認真念書,以後才有好的工作,退休之後才有足夠的本錢,但卻沒有人教過,退休之後要做什麼? 如果好好的做退休規劃,接下來的2-30年,甚至都還可以再體驗讀一次書,自我學習一技之長,或是找到自己的興趣。像「高年級實習生」電影的主角一樣,發揮所長之餘,還能給予年輕世代專業建議和多元思維,帶動經濟的正向循環,提供年輕人無限的創業與就業機會。
💡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畫:以人為本的科技支援
為了因應台灣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行政院於112年9月19日核定「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畫」,利用臺灣科技優勢,打造銀髮族健康、宜居及樂活的生活日常,並帶動高齡科技產業發展,展現臺灣科技發展「以人為本」的典範。有這樣的計畫當然很好,但綜觀前述觀點,不應該是銀髮族,而是採用更正面、積極的態度,深入了解這群「壯世代」的需求,創造更多內需市場,帶來經濟的長期效益。吳春城表示:針對2025年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對政府提出相應策略與建言,也鼓勵壯世代族群積極為自己發聲。
💡跳脫舊框架,展現壯世代的熱情
當你真正開始思考退休後要做什麼之外,還能夠反問自己在進入壯世代的關係該如何經營,因為孩子已經長大,令人心煩的人際關係就也不再那麼迫切需要,更大的層面反而會重視在個人之上。
像北編的父母正是準壯世代族群,這幾年他們也在為退休後的人生開始作規劃,甚至去年聖誕節前一週才突然跟我說他們要去郵輪渡假,跨年後回來台灣兩週後又再去一次長灘島遊玩,而我總是在當下調侃他們,說現在才終於體會到「家裡沒大人!」的滋味了。值得一提的是,旅遊的機會促使他們充分地以雀躍的心態,來跟我分享這趟旅途中遇到了什麼樣的人,看到了什麼有趣的事情,更對許多觀念有不同的啟發和感想;從旁觀角度來看他們這樣對新知懷有熱情,心理更是覺得這時候的他們最亮眼。
生理年齡終究只是一個代表數字,人如果不再接受新知和轉變,就真的是開始接受自己「老化」的標籤了。其實每一個人都有超能力,只要是自己想學、想去嘗試的事情,就該讓自己打破既有的規則,跳出舊有的框架和思維去嘗試,剩下的精彩人生不該阻斷自我的生產力、消費力、,不該只有養生或養老的訴求,而是去實現一直都很嚮往嘗試做的夢。

總結語
《銀髮世代》書中說到:「我們此刻對衰老的觀念,就是對自己未來生活的預言。」看完與壯世代有關的報導之後,北編真的有認真重新思考關於過於自己對於壯世代的想法,確實看到身邊越來越多朋友的父母,疫情之後更願意為自己規劃生活,更願意出國旅遊,甚至還有人願意獨旅,而且消費力也都相當驚人,或許商業模式也可能有更完整迎合壯世代的需求,也有可能開始加強客製化服務,實現雙贏。但北編透過這次的主題,也開始探索自己在未來可能會想做什麼,還有哪些想完成的夢,為開啟第二人生之前我該準備什麼。人生道路上,每個階段都需要經歷,更是會對未來有憧憬,正是因為我們去思考,才能夠讓我們的腳步持續向前。
今天分享的部落格就到這邊,期待下一次和閱讀的你再次見面。